今年以来,尚义法院立足尚义县情,结合县委打造的“五所+一庭+一室”纠纷化解模式,扎实推进“一乡一庭”建设,将关口前移,发挥主阵地作用,加大矛盾纠纷化解力度,将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合理调整一乡一庭工作人员。3月22日全省法院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暨党风廉政建设会上卫彦明院长将“一乡一庭”建设落到实处列为一把手工程后,该院及时召开党组会进行研究,针对原有“一乡一庭”负责人入额办案或工作调动造成工作停滞的实际,重新选派了7名通过司法考试的事业编制人员担任“一乡一庭”负责人,每人负责2个乡镇,充分挖掘和释放现有审判资源中的正能量。同时确定每个法庭有一名人民陪审员在庭坐班接待,协助法庭负责人履行工作职责,并按工作量给予一定的办案补助。二是要紧扣乡村经济建设发挥职能作用。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增强主动服务大局意识,发挥好一乡一庭职能作用,在全县14个乡镇172个行政村两委换届工作中,一乡一庭工作人员多次深入到各乡镇和矛盾较为突出的村举办了两委换届宣传活动并发放明白纸10000余份,详细讲解了候选人的确定、选民资格的认定、换届的程序等相关知识,确保了两委换届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做实做好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对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苗头性案件,要提起介入,确保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根本上杜绝因矛盾激化造成信访案件的发生,为乡镇、村级减轻压力。在石井乡土地流转中存在的矛盾纠纷造成集体上访的事件中,工作人员多次深入到村,对土地流转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村民进一步了解了国家相关政策,促使矛盾纠纷息服在当地。三是发挥前沿阵地作用,确保矛盾不激化、不上交。充分发挥“枫桥经验”,依靠当地基层组织和五所的职能作用,将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凸显一乡一庭的职能作用,激发人民陪审员熟悉民情的优势,锻造一支专业化、水准话、正规化的调解队伍,确保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核心目标。下马圈乡是西气东输的必经之地,今年6月份因管道埋设临时占用土地,因补偿问题与25户村民发生了纠纷,法庭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经过做释法工作,多次做双方的思想工作,最终达成一致处理意见,确保了工程的如期施工。四是严格落实“登”字号,做到“一人一事一号”。深化立案登记制改革,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也是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摸清底数”的迫切要求。今年以来,我院突出发挥一乡一庭的前沿阵地作用,将服务窗口设在最前沿,对到庭辖区所有的案件都要登记,递交了材料,要有登字的一个序号,并将材料录入电子卷宗,最后进行甄别分流,做到全程留痕,能诉前调解的诉前调解,化解不了的移送法院进行立案。截止目前,一乡一庭登记案件98件,诉前调解76件,移送法院立案22件。五是结合基层实际,做好诉调衔接工作。结合县域、乡镇工作实际,紧盯当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三个不平衡”突出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权衡利益关系,积极引导群众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努力化解精准脱贫工作中的矛盾纠纷,通过调解、释法使其解决在基层,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今年以来,深入到乡镇解决涉扶贫领域矛盾51件,进行扶贫政策宣传26场次。六是运用信息化手段,方便群众,节约司法成本。充分发挥了信息化优势,借助“互联网+”在一乡一庭建立微信群、QQ群,通过信息化手段对群众的问题进行释法和解答、普法宣传,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案件的调解,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目标。通过微信视频现场化解纠纷11件,解决家庭、邻里矛盾5件,促进了社会和家庭的和睦。 |
关键词: |